關於「減鹽」的迷思

關於「減鹽」的迷思

關於「減鹽」的迷思 刊登於AM730 (2017-02-22 & 2017-03-01)

從食物中減少鹽分攝取是大勢所趨,由世界衛生組織,至本港的食物安全中心。究竟如何「減鹽」?由個人蔓延至食品生產商,甚至由政府訂定法例?我相信知識改變命運,不如先從認識鹽分開始:

鈉不等於鹽
鈉是一種人體必須的礦物質,主要功能是調節血壓和體內水分平衡,也負責協調神經及肌肉的運作。跟其他營養素一樣,不是愈多愈好。鈉基本存在於多種食物中,不過以人類來說,我們攝取鈉的主要來源是鹽。鹽的化學結構為鈉和氯,每克鹽含約400毫克鈉及600毫克氯。

海鹽不一定較健康
近年愈來愈流行海鹽、岩鹽等,有些牌子甚至以健康作招徠。其實無論用甚麼方法來採鹽,鹽的化學結構都一樣。或許海鹽、岩鹽較粗粒,以同等容量來比較重量較輕,因而令鈉的攝取量減少;但以同等重量來計,鈉含量一樣。

不加鹽不代表無鹽
很多人認為只要在進餐時,不額外加鹽便等於控制鈉的攝取。原來當的們進食加工食物時,已不知不覺吃下了不少鈉。事實上,鹽一向有防腐的作用,從古至今人類都以鹽來醃製食物以延長保質期。

鈉不止限於食物
原來不少藥物也含鈉,包括一些不需處方的成藥。身體不適最好還是諮詢醫護人員,以免吃下不必要的藥物。

減鹽不等於無味
有米芝蓮大廚曾經講過,真正的佳餚以食材本身天然的味道互相配搭以提升味道,不應依賴大量調味醬汁。以中式烹調為例,薑、蔥、蒜頭、芫荽或果皮等,皆有獨特香味。善用酒和醋,為菜色增添風味。有些食材味道獨特,例如番茄、洋蔥或西芹等,加以利用也可代替部分調味料。

血壓正常
也應控制鹽分攝取
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所有人每天不攝取多於2,000毫克鈉,即約1茶匙鹽。以保持良好血壓及腎臟健康。

不吃零食
也有機會吃下過量鈉
芝士、麵包等味道即使不算鹹,但也可能含不少鈉,多留意營養標籤,注意鈉含量。出外用餐包括中式點心和燒味,亦是另一個高鈉陷阱,食肆為吸引食客,味道一般較家庭式的重口味,當中所含的鹽分比想像多。盡量自家製,便可控制鹽分的攝取。

香港營養學會執行委員李鎧而